1.1历史的见证 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好是君子的代言者。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君子的特质与美德。梅花的凌霜傲雪,兰草的清香脱俗,竹子的虚心劲节和菊花的隐士风范都标榜着不同的高尚品德。因此文人雅士均借其来作为自我心灵情致的表现。一是情有所寄,二是托物言志。
(1)梅,梅花的特征较耐寒,其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是传春报喜的象征,因此古代又称“报春花”。中国人视梅为吉祥物,认为梅是吉庆的象征。悔有“回德”之说“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又说梅有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梅以“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儒雅文德的象征。为世人所推崇。
(2)兰,中国兰花简称国兰,古代称之为兰蕙,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兰花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孔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有的特殊地位。文人墨客们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师益友喻为“兰客”,更显其若谷幽兰之雅致。
(3)竹,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影子。宋代文人办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古人将竹的品格与人的坚贞和刚直的性格相融相汇,常用于比喻人因世俗苦难的折磨而不改变其高风亮节。竹茎多节。中间空,四时青翠、质地坚硬,在风霜的侵袭下,仍保持其亭亭直节,因此倍受国人喜爱。它不仅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另还有“岁寒三友”之一的美称。
(4)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谢”,它黄而不艳,白者清纯,以素雅坚贞取胜。早在战国日寸期,楚围诗人屈原就曾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北宋诗人苏轼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不肯零落随尘埃”;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更是众人皆知。古人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操,坚贞不屈。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
1.2传承与发展 对梅兰竹菊的推崇和称赞自古有之。中国人对四君子梅兰竹菊的推崇和称赞早已达成共识,成为了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人们通过四君子画,诗词歌赋,图案纹样等方式把这种文化精神传承到了今天。这不仅表明梅兰竹菊本身的精神气节,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今天的设计者所注目。
“四君子画”是指专以梅、兰、竹、菊为表现对象的传统中国画。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元代最有名的画梅大师王冕,其名作《墨梅图》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飘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极具神韵。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它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竹入画也始于唐代。元明清时代,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堪称为一绝。菊花入画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相对要少一些。以明代吴门面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为代表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