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学会运用色彩来表达意愿。他们崇拜色彩,赋予色彩特殊的寓意。利用色彩表达精神上的追求。由于受地域、民族、时代背景、历史、宗教、文化背景、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也大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色彩也拥有各自的象征意义。而中国的“五色审美观”一直较为稳定地作为东方审美中主要色彩观念和色彩运用规范流传下来,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色观”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尚书·禹贡》就提到:“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贡惟土五色。”(《尚书·禹贡》)《释名·释地》云:“徐州贡土五色,有青、黄、赤、白、黑也。”(《释名·释地》)后来的《周礼·考工记》详细阐述了“五色”:“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五色观”的形成并不是独立完成的,它与中国的五行说有着不解的渊源。其“正色”与“问色”的衍生也与五行学说之相克相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的产生早于五色观,大约在西周末年提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基础。古代先哲们将宇宙生命万物分类归纳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即木、火、土、金、水,这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要素便称为“五行”。五行亦各有与之相应的形状、质地、声音与颜色等,把青、赤、黄、白、黑与木、火、土、金、水对应起来,表示“五色”:方位上也有其五行上的对应称为“五方”,即:东对木,南对火,西对金,北对水,中对土。同时,由五行环衍生出的五色环,把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称为“正色”,把青、白之间的缥,赤黑之间的鲰,黄黑之间的骝黄等称之为“间色”,形成了中国传统“间色体系”。赤黄得橙(缘),黄白得浅黄色(缃),黑白得灰色,黑青得深蓝色(綦),这就是五行相生、相邻的单色组合,得到五间色。而五行相胜(克),也就是以另外一种方法得到另一套间色。苟子在他的《苟子·正论》中记日:“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苟子·正论》)说明了古人服饰除用正色外,开始使用间色。中国传统五色体系的形成,比西方现代色彩学早了1000多年。 |